后端开发中,常见的controller、service和dao三层架构,在controller和service层的分离相对清晰,主要通过分离业务逻辑和展示逻辑实现,例如将消息队列(MQ)、HTTP、RPC等与业务逻辑解耦。然而,service层和dao层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引入manager层后,常常让开发者感到困惑。
Python后端开发中,业务逻辑有时会混杂在model层中,例如usermodel.is_super()这样的业务查询方法,或usermodel.objects.all()这样的原生数据库操作,甚至usermodel.**这样的跨表操作。
业务逻辑与非业务逻辑的辨析业务逻辑与非业务逻辑的关键在于是否直接关联客户需求。客户无法感知的逻辑通常视为非业务逻辑,包括:
-
数据库结构与关联关系: 例如,usermanager.delete()和departmentmanager.delete()方法可以同时处理关联表(如userdeptmodel)的删除,无需在service层分别调用dao层方法两次。 即使没有manager层,dao层也可以进行这类关联或跨表操作,只要这些操作与业务逻辑无关。
PHPclass UserManager: def delete(self): userdao.delete() userdeptdao.delete() class DepartmentManager: def delete(self): departmentdao.delete() userdeptdao.delete()
-
密码加盐: 用户只需要知道密码并非明文存储,加盐操作可以在dao或manager层处理。
PHPclass UserDao: def make_password(self, passwd): return salt(passwd) # 加盐函数 def save(self): self.passwd = self.make_password(self.passwd) super().save()
-
dao层方法命名与定义: dao层方法命名,例如使用get_super_user这样的语义化名称是否合适,取决于其是否与业务逻辑相关。如果super与业务无关,使用get_super_user是可以接受的。
-
HTTP请求封装: 后端依赖(例如其他团队提供的服务)可以封装成dao层方法,而非service层方法。
在Django和Flask中实现类似Django filter的功能时,常常遇到层层穿透的问题,因为dao层需要传入请求参数。在没有类似Spring这样的依赖注入框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
- 在Java中,通常使用MyBatis或JPA等框架,通过注解和配置文件管理数据访问和过滤逻辑。
数据实体表示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在三层架构中,controller、service和dao层并非严格一一对应:
- dao层可能包含多个方法处理不同的数据实体,例如userdao和departmentdao。
- service层可能需要组合多个dao层方法来实现完整的业务逻辑。
总而言之,dao层只负责数据存储交互,不包含业务逻辑;service层负责执行业务逻辑。例如,创建用户时,service层检查用户名是否重复,然后调用dao层方法保存用户。 这种架构设计旨在按职责划分系统,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以上就是后端开发中如何区分业务逻辑与存储逻辑?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知识资源分享宝库其它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搬运,
仅限用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
E-mail:dpw1001@163.com
发表评论